欢迎光临睿!

今天是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玉米起源的深度剖析与现代启示

一、核心观点
1.1 玉米起源的多元认知
玉米起源的故事远比想象中复杂,曾经学界认为玉米单一起源于小颖大刍草亚种,但最新研究发现,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也是现代玉米的 “祖先”。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认知,表明玉米的起源并非单一,而是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超过 1000 份大刍草和现代玉米以及 9 份古玉米基因组数据的分析结果,有力地证明了现代玉米中平均有约 18% 的基因组来自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基因组的渗透。
1.2 研究意义重大深远
对玉米起源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为理解人为机制对作物驯化起源的影响提供了良好范例。人类活动在玉米的驯化和扩散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初始驯化玉米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进行了第一次扩散,后来又与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杂交进行了第二次驯化和扩散。另一方面,为利用野生资源进行作物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了解玉米的起源过程,为未来筛选更优良的玉米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杂交材料选择,有助于提高玉米的适应性和产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持续探索的必要性
尽管目前对玉米起源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人类是如何发现并利用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的?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影响玉米的驯化和扩散的?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与作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作物种类。因此,玉米起源研究仍需持续深入探索,以完善我们对玉米起源和驯化的认知,为未来的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起源历程追溯
2.1 美洲大陆的起源传说
2.1.1 古印第安人的驯化
大约 7000 年前,古印第安人在墨西哥西南部的荒野中偶然发现了野生大刍草。这种植物枝叶繁茂,但果实却并不起眼。然而,古印第安人敏锐地察觉到了它的潜力,开始了漫长的驯化过程。他们通过一代代的筛选和培育,逐渐改变了大刍草的形态。原本花穗和谷穗上下颠倒且谷穗只有铅笔粗细的大刍草,在古印第安人的努力下,花穗和谷穗的位置发生了颠倒,谷穗的体量也增大了十几倍,变得有手臂那么粗。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古印第安人的智慧和耐心,也为后来的美洲文明奠定了基础。玉米的驯化使得印第安人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人口逐渐增加,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2.1.2 玉米与印第安文化
玉米在印第安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印第安人的宗教文化中,玉米已经超越了普通食物的概念。墨西哥民间有许多关于玉米的神话和传说,古代印第安人信奉的诸神中,也有好几位玉米神,例如辛特奥特尔玉米神、科麦科阿特尔玉米穗女神等等。在玛雅人的神话中,人的身体就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在玛雅文化中,传说当初神造人时,先用泥土塑人,但遇到下雨时,泥土人就融化了;后来用木头做人,但动作太过僵硬迟钝,所以又失败;最后想到将玉米团捏成人形,并注入蛇的血,人类才就此出现。“玉米人” 也成为对中美洲印第安土著人的一个代称,危地马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的长篇小说《玉米人》,写的就是玛雅人在现代社会的遭遇。历史上生活在墨西哥的古代玛雅人,以太阳的位置和玉米的种植将一年划分为 9 个节气。在第二个叫做 “成熟” 的节气,大约在 8 月初,是人们辛苦一年后开始收获和欢庆的日子。人们收获鲜嫩的玉米,举行一些特定的宗教仪式和欢庆活动,比如用羊羔、饮料祭祀玉米神等。
2.2 欧洲的传播与发展
2.2.1 哥伦布的引入
1492 年,哥伦布登上美洲的海岸后,惊奇地发现了玉米这种金灿灿的农作物。1493 年,哥伦布把玉米带到欧洲。玉米最先跟随哥伦布的船队抵达西班牙,被作为名贵而稀有的观赏和庭院植物,种在了西班牙等国家的王宫之中。一开始,欧洲人对玉米只是抱着好奇的态度,将其视为一种新奇的外来物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的食用价值逐渐被欧洲人所认识。
2.2.2 对欧洲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玉米从西班牙一路传播到了葡萄牙、意大利、土耳其、希腊、法国等地。由于玉米十分高产且环境适应能力极强,能够在寒冷、炎热、干燥、潮湿等各种气候条件下生长,因此它在很多欧洲国家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谷物,尤其是在欧洲南部农业中站稳了脚跟。玉米的到来,使欧洲南部的农村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本的农田中开始出现大片的玉米地,改变了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农业传统也受到影响,农民们开始学习种植玉米的技术,调整种植结构。饮食习惯方面,玉米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食物,尤其是在遇到饥荒时,几乎成了穷人们唯一的救命稻草。自从玉米被引入之后,欧洲的人口数量也持续迅速增长。据统计,玉米的引入使得欧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支持。
2.3 传入中国的路径
2.3.1 三条可能途径
一般认为,玉米传入中国有三条途径:一是西北陆路,经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传入西北地区。可能是商人在贸易往来中,将玉米从遥远的美洲带到了中亚,再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二是西南陆路,由欧洲传入印度、缅甸再传入西南地区。玉米在欧洲传播开来后,又通过贸易等方式传入印度和缅甸,再从西南边境进入中国西南地区。三是东南海路,经葡萄牙人或中国商人传入东南沿海地区。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葡萄牙商人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可能将玉米带到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2.3.2 在中国的发展
从文字记录来看,16 世纪中期的许多地方志,如河南《襄城县志》《巩县志》、甘肃《平凉府志》、云南《大理府志》等,都有关于玉米的记载。在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与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已经有了关于玉米的比较系统、科学的记载。不过,玉米在明代尚未被广泛种植,只是被视为消遣作物,“偶种一二,以娱孩稚”。后来人们发现玉米适应性强、产量高,食之耐饥,且不需要艰苦的田间劳作和长时间的等待,因此到了清朝初期,玉米栽培开始迅速传播和推广,并且在许多省份形成了较大的种植规模。到了乾隆、嘉庆年间,为了满足人口急剧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玉米已经在中国大部分适宜种植的地区广为种植,在一些地区甚至跃居粮食作物之首,成为当地人民的主粮。清人包世臣所著《齐民四术》里,将玉米与五谷并列,合称为 “六谷”。许多历史学家认定,康乾盛世与玉米的传入有着很大的关系。进入 20 世纪后,玉米已成了中国人的主粮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粮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左右,仅次于水稻和小麦。
三、科学争论焦点
3.1 起源假说的演变
3.1.1 早期经典理论
最早的经典理论认为,现代玉米是从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发现的一种叫大刍草的植物进化而来的。因为现代玉米与大刍草的亲缘关系较近,都有 10 对同源染色体,并且在它们之间可以自由杂交。除此以外,玉米与大刍草的杂交种在形成性细胞的减数分裂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时,染色体间交换基因几乎像在玉米中一样经常发生,表明两种染色体在遗传上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然而,这一理论也存在争议,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家理查德・马克尼施提出疑问,认为考古学上有许多证据表明,玉米比大刍草出现要早,所以主张由大刍草进化为玉米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3.1.2 新假说的提出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胡・艾尔提斯提出了一个新的大刍草理论,他认为玉米果穗并非是从大刍草的果穗(雌穗)进化而来的,而是从大刍草的雄穗,通过 “灾难性的性演变” 而产生的。但是,在他的理论中所提及的 “灾难性的性演变”,无法得到考古学上的证实,艾尔提斯的假设也和经典理论一样,缺少足够的证据。后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雷威斯和保尔・曼杰尔斯达夫,提出了与大刍草理论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栽培玉米的祖先是野生有稃玉米。两位学者推测,一年生大刍草不仅不能进化为玉米,它本身反倒是由玉米进化而来的。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他们不得不改变了原先的看法,尤其是在 1979 年,一种新的多年生的大刍草被发现,它具有强化的地下茎和发达的根系,而且被证明是二倍体。当时,美国学者格里松・威尔克斯立即意识到,多年生大刍草与驯化早期阶段的栽培玉米中的一个品系进行杂交,会产生出不同的一年生大刍草。
3.2 世纪之争的历程
3.2.1 芒格尔斯多夫与比德尔的辩论
1927 年,芒格尔斯多夫成为德克萨斯农业试验站的研究人员,并对玉米的起源进化产生浓厚兴趣。1938 年,他和他的同事提出玉米 “三成分起源说”(三元假说,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杂交起源假说)。这个假说的核心思想是玉米的祖先是摩擦禾和另外一种已经灭绝的野生玉米杂交的后代,现代玉米多样性主要来源于摩擦禾的贡献。但这个假说有明显硬伤,摩擦禾有 36 条染色体,而玉米是 20 条染色体,杂交很困难,即使得到杂交后代也是不育的。1939 年,比德尔针对芒格尔斯多夫的观点,公开发表了针锋相对的看法,认为玉米是单起源于大刍草,这主要基于他在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时候做的一个玉米和大刍草杂交群体观察到的结果。他进一步推测可能只需要 4 到 5 个基因的改变就可以使得大刍草驯化为玉米。比德尔博士毕业后,远离了玉米研究领域,而芒格尔斯多夫则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从儿童读物到百科全书再到植物育种文献,玉米的起源都是三元假说。1968 年,已经 65 岁的比德尔决定退休,为了验证他的观点 “少数基因变化可以解释从大刍草到原始玉米的形式转变”,他退休后来到墨西哥,开始了一个简单的遗传学试验,即通过玉米和野生大刍草杂交获得 F1,自交获得 F2,然后种植了约 50,000 株玉米 - 大刍草 F2 单株,他观察到每 500 个后代中有一株要么像玉米要么像大刍草亲本。此时,芒格尔斯多夫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参与了与比德尔的辩论。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反对 “三元假说”,芒格尔斯多夫 1974 年放弃了它,提出了一个修订后的假说,即玉米是驯化的植物,在野外进化,而大刍草是玉米的逃逸或野生形式。但比德尔在 1972 年就对它提出了质疑。
3.2.2 争论带来的启示
这场世纪之争在推动玉米起源研究中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首先,它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去验证各种假说。比德尔的遗传学试验充分利用了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同时又蕴含有基因突变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次,争论激发了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玉米起源的研究中来,使得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不同观点的碰撞也促使人们更加谨慎地对待研究结果,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最后,这场争论为理解人为机制对作物驯化起源的影响提供了良好范例,让人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在玉米驯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利用野生资源进行作物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四、最新研究突破
4.1 两个祖先的发现
4.1.1 小颖与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
最新研究表明,小颖大刍草亚种和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同为现代玉米的 “祖先”。此前,学界普遍认为玉米单一起源于小颖大刍草亚种。然而,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共同完成的研究,通过对超过 1000 份大刍草和现代玉米的基因组数据以及来自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古玉米基因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现代玉米中平均有约 18% 的基因组来自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基因组的渗透。这一重大发现打破了传统认知,为玉米起源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4.1.2 二次起源假说
玉米二次起源假说认为,玉米经历了两次驯化。第一次驯化是在 9000 年前,单一起源于小颖大刍草亚种。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初始驯化玉米进行了第一次扩散。6000 多年前,初始驯化玉米在墨西哥中部高海拔地区与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偶然发生了一次杂交,这便是第二次驯化。此次杂交帮助玉米适应了高海拔环境,这份杂合古玉米作为现代玉米扩散的新起点,在美洲进行了第二次驯化和扩散,并逐渐替代了第一次扩散留下的古玉米,成为现代玉米的 “祖先”。这一假说得到了大量基因组数据的支持。研究团队精准鉴定了每份材料中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基因渗透片段的比例,进一步证明了现代玉米是两个不同大刍草的 “后代”。
4.2 对现代玉米的贡献
4.2.1 表型变异的影响
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基因渗透对现代玉米表型变异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均每份现代玉米中有约 18% 的基因组来自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基因组的渗透,证明了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为现代玉米的第二 “祖先”。这种基因渗透为现代玉米带来了高原适应性和广泛的抗性基因,贡献了现代玉米近 50% 抗病性等适应性。例如,现代玉米在适应不同环境、抵抗病虫害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4.2.2 遗传改良的方向
基于新发现,为玉米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研究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的基因特点,挖掘更多对现代玉米有益的基因资源。通过利用野生资源进行作物遗传改良,有望培育出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的玉米品种。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对玉米的关键基因进行改良,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例如,我国科学家严建兵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历经 18 年研究,发现了一个在玉米和水稻中都存在的关键基因 KRN2,通过对该基因的编辑改良,有望将玉米、水稻产量分别提高 10%、8%左右。未来,玉米遗传改良将在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未来研究展望
5.1 未解之谜待探索
尽管目前对玉米起源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探索。其中,人类与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的互动过程就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人类是如何发现并利用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的。是偶然的相遇,还是有目的的寻找?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影响玉米的驯化和扩散的?是通过基因交流,还是其他方式?此外,现代玉米中来自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的基因渗透比例是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基因渗透对玉米的适应性和产量的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还有,玉米的起源和驯化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未知的野生资源参与其中?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与作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作物种类。
5.2 持续研究的价值
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起源对农业发展和人类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了解玉米的起源和驯化过程,可以为培育更优良的玉米品种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深入研究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的基因特点,我们可以挖掘出更多适应不同环境的多抗基因,培育出适合未来气候变化的新作物。同时,持续研究玉米起源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野生资源,为作物遗传改良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从人类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的稳定对于保障人类的粮食供应至关重要。通过不断探索玉米起源,我们可以提高玉米的适应性和产量,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深入研究玉米起源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 在这个网购盛行的时代,当我们轻松下单后,常常只需支付微薄的快递费就能让商品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身边。你是否曾疑惑,这快递费为啥能低到如此程度呢? 电商浪潮推动规模扩张 电商的爆发式增长无疑是快递费低廉的关键因素。海量的商品交易催生了数不清的快递需求。以每[全文]
    2024-12-23 11:48
  • 在电商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享受着便捷的网络购物,同时也常常惊叹于快递费的低廉。几块钱就能把心仪的商品从千里之外送到家门口,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今天,咱们就来一探究竟。 规模效应:量大从优的快递逻辑 如今电商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海量的快递业务订[全文]
    2024-12-23 11:36
  •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在我的记忆中,总是与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紧密相连。饺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份家的温暖。 每年冬至前夕,家里就开始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母亲会早早地去菜市场挑选最新鲜[全文]
    2024-12-20 12:31
  • 一、核心观点 1.1 玉米起源的多元认知 玉米起源的故事远比想象中复杂,曾经学界认为玉米单一起源于小颖大刍草亚种,但最新研究发现,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也是现代玉米的 “祖先”。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认知,表明玉米的起源并非单一,而是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全文]
    2024-10-24 07:48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花园路
Copyright © 2025 睿 版权所有

  • 旅游小站
  • 郑州基硕
  • 郑州基硕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 思考小站
  • hnew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