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第一个十年,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在最萧条的十年里,日本的民众到底都经历了什么?我们是否会有同样的经历?这其中又有哪些机会?这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逐年进行拆解,看看每一年的日本都发生了什么事情。1990年,经济极度繁荣,财大气粗,曾一度号称要买下整个美国的日本,在一夜之间从山峰跌至谷底。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日经指数从顶峰时的38900.1路跌至23000点,市值蒸发了将近40%。同时,在这一年,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出现了松动的迹象,但此时的日本楼市整体还处在80年代房地产泡沫的上涨惯性当中,只有部分小城市出现了土地价格下降和流动性问题,甚至很多大城市仍然在保持快速上涨。根据日本土地价格指数,
1990年初,东京的住宅用地价格比1985年上涨了大约180%,而商业用地价格上涨幅度更是。超过了300%。然而这种情况到了90年下半年就迅速发生了反转,日本全国房价开始崩溃,到了12月份的时候,连东京23区的价格也开始兜不住了,日本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彻底破裂。这一年我们可以称之为泡沫破裂元年。虽然这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第一年,但是日本的GDP增长率仍然保持在5%的较高水平,并且由于80年代经济过于繁荣,此时的日本民众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物质上都没有太大的危机感。整个80年代,由于赚钱过快,绝大多数的日本人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所以这时的日本民众消费热情依然高涨。投资方面,由于战后几十年日本基本上就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萧条,所以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对未来仍抱有极大的幻想,对各种资产抄底的人络绎不绝,
1991年,日本的GDP增速有了明显的下降,到了3.5%,这标志着日本经济正式进入到低增长时代。日经指数在这一年。本上以震荡为主,直到九一年底彻底停不住了,开始加速下跌,一路跌破22000点。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日本曾在1990年多次加息,一直加到了6%。然而九一年的资产回收崩盘让日本意识到这么高的利率是要出乱子的,所以从91年下半年开始,日本政府着手研究降息事宜,但这个时候的日本资产已经刹不住车了。
从1990年到1991年短短一年的时间,日本民众的心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时候的日本人花钱开始谨慎了起来,之所以谨慎,不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风险,而是风险已经实施会会的砸到了他们的头上。这一年的日本就业开始出现了问题,陆续有企业开始裁员和招聘,冻结,一部分人的收入开始受到影响,社会的整体储蓄率开始上升。但这个时候日本民众还挺得住,因为80年代让很多日本人展现了不少的财富,绝大多数人还是可以正常还贷的,也因此银行业并没有受到冲击。但这个时候的日本民众已经开始不投资了,因为第一波抄底的人裤衩。已经输没了。1992年,日本GDP增长率进一步放缓至不足1%。为了稳住股市,日本政府开始动用公共资金和年金基金进场,其中光是年金基金就投入了10万亿日元,大约折合800亿美元。但是除了稍微减缓下跌的速度以外,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此时的银行业也终于受到了影响,日本主要银行明面上的坏账率上升到了将近4%,实际的坏账率只会比这更高。日本政府这个时候终于开始着急了,之前还信心满满的缓慢降息,这个时候没办法,只能加快了降息的步伐。而这时候的日本民众也开始挺不住了,毕竟积蓄总有花完的一天,而就业情况却不乐观,降本增效的理念开始在企业之间蔓延,许多在职在岗的员工也不得不面临着工时延长和工作量的增加。为了补充家庭收入,许多人开始从事副业或者兼职工作。与经相反的是,这时候的日本社会开始有了温情社区,家庭、亲友之间的互动逐步增加,舆众开始抱团取暖。互助的形式分享生活物资,甚至是借钱应急。人们减少了高档娱乐消费,增加了许多廉价或者免费的娱乐活动,比如阅读、园艺、手艺等等等等。总之,民众的心态就是,我虽然没钱,但是娱乐不能停。
1993年这一年,日本的GDP增速彻底跌回负数,物价水平持续下降,日本社会全面进入紧缩时代,大量资金开始在金融系统里空转,就业、消费、住房,这些我就不细说了,和大家现在的感受差不多。这时候的日本政府彻底傻眼了,突然发现1991年制定的经济白皮书对于经济有严重的误判。也就是在这一年,自民党开始走下执政舞台,以细川呼吸为首的联合政府开始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比如增加公共投资和推动金融系统改革等等,从93年开始,日本政府总计实施了6次大基建计划,新增超过40万亿的基建项目,使得基建支出一度占到财政总支出的23%。与经济环境整体相反的。是电子、半导体、汽车、机器人、环保和生物医疗几个产业的迅猛发展。比如索尼在这一年完成了技术研发和测试工作,并于第二年推出了playstation游戏机、随身听录像机等等,电子产品销量火爆,丰田凯美瑞陆地巡洋舰、本田的思域雅阁开启了全球热销,成为北美市场最畅销的几个车型。1993年,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例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的23.8%。也就是说,这一年的日本基本上确定了未来几年的发展思路,那就是用大基建稳住社会基本盘,以此来争取时间,将希望寄托在猛推生物医药和科技制造业上,以此来实现经济困境的突破。那么,这种方法有效吗?别说还真的管用。
1994年,日本的这1P增速迅速转为正数,出口开始回暖,股市开始反弹,为了进一步刺激市场,日本政府开始通过给个人和企业减税的形式来推动消费,并持续降息和放水,希望以此促进社会的贷款和投资。从民众角度来看,由于。一建项目大面积开工,迅速消化了很多就业压力,这一年日本民众的信心明显回暖。从日本统计的历年自杀率来看,其实从1990年到1995年,日本民众对于经济本质上一直都是抱有怀疑态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望。前面我们说了,日本在战后实际上并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一有回暖立刻就飘了。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从1994年开始,日本正式掀起了考供热,大量年轻人选择到日本政府里工作。与我们追求稳定不同的是,这些年轻人口供就是为了赚大钱。几十万亿的大基建给日本各个地方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甚至有的地区其地方收入超过了泡沫破裂前的水平。在这个背景下,日本各地的公务员薪资开始暴涨,
以1995年横滨的公共交通部门为例,一个公交车司机的平均收入都能达到将近900万日元,高出当时社会平均工资的30%,也就是从1994年以后,日本公务员的报考人数以每年百。20%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如此火爆的口供潮也被后来的日本埋下了祸分。其实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此时的日本民众也好,高层也罢,最初对于风险的认识是完全不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固化人的思维,让人产生惯性,认为发展是常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当危机来临时,一个管理团队能否及时的转变思维,知道自己该用什么药,下多大的剂量,才是对一个团队真正的考验。此时的日本明显就是用药用晚了,下药下懵了。